顾光燧丨乡村“话剧团”
更新时间:2025-04-01 15:53 浏览量:4
父辈和祖辈们把草台班子京戏叫大台戏,是有些道理的;把乡村的文工团、文娱队等歌舞说唱演出,叫做“话剧”就不知是什么原因了。顺理成章,他们也就把文工团、文娱队等叫着“话剧团”了。
乡村话剧团的最早演出大概是土改那时候,我没见过,见过也记不得,只是后来听说过那时话剧团的故事。有一个故事很有戏剧性,也很残酷。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女演员。这个女演员出身不好,地主。她怎么会进入话剧团的?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还是那时不太讲究家庭出身,抑或是她太喜欢抛头露面的演唱?那一天,剧团在一个村子演出,演出的节目有青年男女冲破封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的,有锄奸镇压反革命的,有农民翻身斗地主的。她演的节目就是翻身农民斗地主。她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个苦大仇深的贫农女儿。她演得很投入。演到伤心处,她声泪俱下,竟忘情地与台下的观众一起高呼:“打倒反动地主!”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刚到后台,有同伴就悄悄告诉她,她的父亲已作为反动地主被处决了。这个故事的巧合我有些怀疑,但她参加过话剧团和她父亲被新政府枪毙却是铁一样的事实。从此,话剧团的舞台上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是她被开除了,还是她不想再登台了?
我见到的话剧团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那时兴农业互助合作,搞粮食统购统销。话剧团排练的就是这类内容的节目。我看过话剧团的排练。排练场在外婆家河西。至今我仍记得清楚的是一个小剧,那真是个话剧。剧中那个反对统购统销的坏人,余粮不卖给国家,藏在夹墙里,带着一家人装模作样地吞糠咽菜。据说这个剧是有生活原型的。反正后来我知道,现实中的统购统销是常有人到农家翻箱倒柜、挖地拆墙,查找粮食的。统购统销是成功了,但许多农民也因此饥饿一春。我也是其中之一。
话剧团出了一些小有名气的角色。这些小有名气的角色,都有他们的故事,也就有了浪漫和风流的传说。我听母亲说过,外公坚决地阻止了姨娘参加话剧团和一切社会活动。外公绝对认为,那些青年男女相聚在一起,一定会闹出丑事。话剧团里有些青年生活作风的不检点,和有人为了婚姻自由而私奔的事也偶有所闻。我听说过有两个男女演员,他们是演锡剧《双推磨》、黄梅戏《对花》的最佳搭挡。他们的演出声情并茂,出神入化,能让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观众倾倒,想入非非。他们的演出为什么能有如此魅力?有人告诉我的答案是他们是假戏真做呀!
我认识的一个演员,故事比较平淡。第一次看他的节目时,我才上中学吧。他的节目是山东快书《东郭先生和狼》。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山东快书这种曲艺形式。《东郭先生和狼》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是很适宜的。他娴熟的演技和学得的一口生动好听的山东话,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赢得满场的笑声和掌声那是很自然的事。那一个时期的剧团,每次演出都有他的《东郭先生和狼》,我也是力争每次能看。他当然不知道有我这样一个中学生的崇拜者。他认识我时,我已参加工作。一次路遇,我上前握住他那非常粗糙的手,望着他满腮的胡须和脸上刀刻般的皱纹,竟一时语塞。我已知道了他是多年前就复员的军人,是部队文工团的骨干,现在是一家砖瓦厂的工人。他为什么不在剧团了,连业余演出都不参加?又为什么只安排进砖瓦厂,而且还是一个工人?听说他犯过错误。什么错误?是真错误,还是冤屈?我不清楚。那个时候人犯错误和蒙受冤屈是很平常的。他摇着我的手:“你现在是人才了,人才啊……”
乡村的剧团没人再叫话剧团了,我们这一代人叫它文艺队,后来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那是文革期间的事了。乡里——哦,那时不叫乡,叫公社,公社宣传队开始很走红,演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演破四旧立四新,演样板戏。后来,宣传队出了一些大事:有人造反成了叱咤风云的领导人物;有人被揪出来,说是暗藏的阶级敌人;有人被上面的文艺团体看中,告别了乡间舞台;有人则被揭发,因奸污多名女演员而有了牢狱之灾。这些大事,都有故事,但已不是本篇所要叙述的了,因为它不再被人们称作“话剧团”了。如此说来,这最后一节也不应该成为这篇散文的结尾。但我还要顺便说几句,出了这些大事之后,公社宣传队就无声无息地解散了。现在乡里——哦,公社改乡,乡又改镇了,镇上还有宣传队,那是一支由一些文艺爱好者合伙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他们名为宣传,实为混碗饭吃。他们经常出没在丧家,为死人送葬。人们不叫它宣传队,叫它鼓号队,把演职人员叫做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