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深海冒险!晨报小记者揭秘舞台剧《海底两万里》台前幕后
更新时间:2025-04-19 14:21 浏览量:3
把一部几十万字的《海底两万里》,变成一场70分钟的舞台剧,会是一场怎样的演绎呢?
一场由麦田文化打造的舞台剧《海底两万里》上月在沪上上演。
整个剧场仿若一个深海世界,“海豚”“鲸鱼”悠闲自在地浮游在头顶。
当“鹦鹉螺号”在南极遭遇冰川时,一个个充气“冰球”从舞台抛向观众席,台上台下一起奋力“抢险”。
沉浸式的观剧体验和互动性的剧情设计赢得了小观众们的热烈回应。
一群晨报小记者在观剧后,还对话了本剧的戏剧构作者以及道具组工作人员,给我们带来了台前幕后的故事。
相关报道刊发于2025年4月18日《新闻晨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独角鲸”(上海市控江初级中学 八年级)
《海底两万里》科幻小说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著作,而《海底两万里》舞台剧则是用表演展现了“鹦鹉螺号”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冒险旅程。上周末,我参加了晨报学记团的观剧采访活动,一转眼就置身于初中必读书目的奇幻场景里。我们跟随阿龙纳斯教授及仆人康塞尔乘坐“鹦鹉螺号”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看到海中许多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象,偶遇沉睡的亚特兰蒂斯,共同经历南极冰川危机,和大章鱼奋勇搏斗……当舞台延伸到观众席的上空,一条巨大的“蓝鲸”漂浮着进行全场巡游,剧场内直接沸腾了。各年龄段的观众都站了起来,一些小孩子更是追着“蓝鲸”跑,努力地踮脚伸手,想要触碰到会转着弯飞行的大鱼。观剧的体验感瞬间爆棚,我不禁为这一互动创意叫好。
演出结束后的采访环节,我迫不及待地问出萦绕已久的问题:“蓝鲸”气球并没有绳子牵引,它的工作原理是不是和航模飞机一样,需要视距范围内的遥控器控制?它和前些日子飞到美国本土上空的气象气球一样吗?工作人员详细比较了航模和无人机的区别,并且邀请我们尝试来操控“蓝鲸”。对尼摩船长来说,这艘在200多年前想象出来的“鹦鹉螺号”潜水艇是他逃避战争的世外桃源,而对我们来说,它就是我们心中的“独角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头“独角鲸”,它是我们对正义的追求,对科学的向往,对未知的探索,对理想的坚持。心中的“独角鲸”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造潜力。
记者点评:小记者把读后感和观剧体验结合了起来,主题落在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独角鲸”,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沉浸式深海冒险——我的《海底两万里》奇幻之旅(上海市徐汇区求知小学 三年级)
三月的一个周末,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舞台剧《海底两万里》的剧场,仿佛置身于一个广阔的海洋世界。精彩的情节让我目不暇接。你看,“鹦鹉螺号”正在穿越南极,突然被倒下的巨型冰山困于冰层之下。潜艇四周被厚达10米的冰墙包围。当大家身处绝境,即将缺氧而亡之时,渔夫的一句“我再也不能喝到小酒馆里美味的啤酒了”点醒了尼摩船长,想出了用厨房里的热水融化冰川的绝妙主意。
大家分头行动,阿龙纳斯教授去厨房准备热水,其他船员跟随尼摩船长站上船板,拿起冰凿,轮流砸着冰川。随着冰川逐渐融化,一颗颗“冰球”从舞台抛向观众席,小观众们纷纷加入其中,争先恐后地奋力传递着“冰球”,大家齐心协力,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将我也带入了“鹦鹉螺号”上,一起“嘿咻嘿咻”凿冰墙、运冰球。观剧结束后,我有幸采访了戏剧构作瞿老师。我好奇地问道:“为什么‘冰球’是从前往后再往前抛,而不是从后往前呢?”翟老师耐心地回答:“原本我们也考虑过从后往前抛,但是场地条件不允许,而且我们发现,原本以为很轻的空气注入到橡胶球里后会变得很重,一开始就从后往前抛,小朋友没有准备,可能会误伤,考虑到安全因素,所以最终选择了从前往后再往前的方式。”我恍然大悟,一场好剧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实在是不容易!从想象的文字到现实的舞台,这个转换考验着舞台剧的创作者和设计者。这次沉浸式的观剧体验,让我更加喜欢《海底两万里》,也体验到了舞台剧的魅力。
记者点评:这位小作者抓住的关键词是“沉浸式”,所以一开头,就用文字把读者带入剧情,并用其中一个典型的互动环节来体现沉浸式观剧,做到了主题鲜明突出。
舞台剧《海底两万里》新意迭出(上海大学附属浦东实验小学 四年级)
在神秘莫测的大海里,有着许多美丽的海洋生物,海豚、鲨鱼和蓝鲸在我眼前遨游……此刻,我坐在舞台剧《海底两万里》的剧场里,体验梦幻的海底世界。我看过《海底两万里》的原著,但是这部舞台剧还是带给我很多新意。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跟着“鹦鹉螺号”一起去探险。在海岛上躲避食人族的追捕,在海底和大章鱼殊死搏斗,阿龙纳斯教授还会时不时给我们介绍海洋知识。当“鹦鹉螺号”被困在冰川中时,舞台上出现了许多个由橡胶制成的白色“冰球”向我们滚来,全场观众一下子沸腾起来,一起奋力把“冰球”抛开,终于让“鹦鹉螺号”脱离了险境。
要说最吸引人眼球的,自然要属那三条在剧场里四处遨游的“大鱼”——海豚、鲨鱼和蓝鲸,但其实它们都是仿生鱼飞行器。演出结束后,我们小记者有幸见到了舞台剧的幕后工作人员,他们为我们介绍了飞行器的构造和飞行原理。在飞行器的四周,装有螺旋桨,控制着它飞行的方向和高度。老师还让我们自己上手,用遥控器操控它们在剧场上空遨游。这场舞台剧让我对《海底两万里》这部著作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更多人能通过看这部剧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和神秘!
记者点评:文章虽然简短,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就是写舞台剧的新意。场景化描写的开头本身也有新意。
幕后大揭秘(上海闵行区万科双语学校 三年级)
《海底两万里》是“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经典著作。最近,我有幸在剧场与这部作品相逢。更加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探索舞台剧幕后的秘密。这部剧的精彩之处在于,营造了让观众沉浸其中的氛围。比如,在漫步海底森林这段剧情里,观众们惊讶地发现,剧场里居然出现了三条漂浮在空中的“大鱼”:“海豚”无忧无虑地游来游去,“鲸鱼”神态轻松地自在遨游,“鲨鱼”快速穿梭寻找猎物。再比如,当“鹦鹉螺号”被困在南极,需要海员们凿开冰层获取氧气时,许多像冰球一样的白色软球向观众抛来,小朋友们需要和演员一起,举起双手奋力迎战。
演出结束后,我们小记者采访了幕后工作人员。原来,这三条在剧场上空漂浮的“大鱼”是鱼形飞行器。剧务叔叔为我们解释了它的工作原理:飞行器体内充满了氦气,由螺旋桨驱动,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前进、转弯、甚至翻身。没有选择氢气的原因是,氢气是不稳定性气体,容易发生爆炸,存在安全隐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手握遥控器,轻轻推动左侧的推杆,“海豚”向前缓慢地移动起来,我又向右滑动右侧的推杆,海豚就在空中向右缓慢转弯。就这样,在我的操控下,“海豚”在剧场里飞了一大圈,那感觉好极了!另外,舞台布景也是这部剧让人沉迷其中的重要原因。据来自剧组的瞿老师介绍,舞台上的两个半圆环装饰是铝板材质的,外面包裹着一层纱布,很容易塑形。加上光影的照射,两个半圆彷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把观众吸进了故事里。一部舞台剧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的精彩表演,也离不开巧妙设计的舞台布景和道具。了解到这些幕后秘密后,我更喜欢《海底两万里》了。希望我今天可以做一个美梦,让我坐上“鹦鹉螺号”,同尼摩船长一起扬帆远航!
记者点评:生动的现场描写,加上幕后的采访揭秘,很好地体现了采访的价值。
幕后匠心:一部儿童剧的真诚锻造之旅晨报小记者 陈忻颜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第三中学 七年级)
人们在剧院观剧时,往往只看到舞台上的精彩呈现,很少有机会了解幕后的创作故事。在一个寻常的周日,我踏上了一段特别的探访之旅,观赏儿童舞台剧《海底两万里》,并采访幕后的创作者。第一站——作。“作”,是剧本的创作精髓。观剧后,我深刻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台词都经过精心打磨,特别是尼德·兰的台词,完美复现了原著中的人物神韵。采访编剧瞿老师时,我了解到,为了让小朋友更容易理解,剧本对原著进行了大胆而巧妙的改编。新增的原创角色威尔和Fisher,不仅帮助介绍故事背景和鹦鹉螺号的构造,推动故事发展,更让整部剧增添了童趣色彩。这改编恰到好处,叫人走出剧场仍然意犹未尽。第二站——编。“编”,是舞台的巧妙构思。最令我惊讶的是阿龙纳斯教授和威尔均由女性演员反串。瞿老师解释说,这样的编排能更突出角色性格特点。舞台上,阿龙纳斯教授的温文尔雅与尼摩船长的沉稳老练形成鲜明对比,而威尔的灵动气质也因女性演绎而更加凸显。可见制作团队在帮助孩子们理解角色方面下足了功夫。第三站——演。“演”,是艺术的灵魂绽放。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是这部剧对我来说最惊艳的一点。饰演康塞尔的演员将角色的认真负责与活泼可爱拿捏得恰到好处,更难得的是,他完美驾驭了全场互动,让即兴交流都自然融入剧情。饰演威尔的演员则以饱满的活力感染全场,她甜美的歌声和灵动的身影让人印象深刻,表演感染力让我在威尔离世时都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台前精彩纷呈的演绎,源自幕后匠心独运的锻造。正是这份对艺术的真诚追求,让舞台剧《海底两万里》俘获了现场小观众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