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遇见大梆子
更新时间:2025-05-13 14:51 浏览量:1
进入剧场,古色古香的红灯笼映入眼帘;随着蓝色的灯光摇曳,整个观众席微波荡漾;台前两侧的乐队奏响婉转悠扬的乐曲,纱幕条在灯光的渲染下显得清雅明亮,主人公李渔手举雨伞向观众走来……日前,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创排的河北梆子小剧场戏剧《玲珑窗》在石家庄首演,以方寸舞台打开无限可能,成为河北探索梆子戏曲的一次新尝试。
《玲珑窗》编剧杨斌介绍,该剧借鉴和延伸了明末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构想,通过泛舟西湖的沉浸式场景与跨越时空的叙事结构,在酒酣入梦间邂逅白居易、李清照、文震亨三位历史人物,和观众一起对话古人,见证文人志士的人生境遇。
作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推出的首部小剧场戏剧,《玲珑窗》在整体创排上结合了小剧场的特点,在取消大幕的同时,将舞台延伸至观众席,并把观众席中的三条通道变成表演区,拉近观众和演员的物理距离,提升观演双方的情感连接。“灵动的演艺空间、紧凑的观演关系让观众沉浸式享受河北梆子,近距离感受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戏曲表演变得触手可及。”《玲珑窗》导演翟建蕊说,该剧在保持戏曲本体的基础上,让大梆子变得更加灵动。
在《琵琶行》中的“江心秋月”场景,琵琶女的自诉、白居易的内心独白轻轻敲打着观众的心扉;在《金石录》中的“赌书泼茶”场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让人羡慕,可千古佳话后的人生下半场,那种孤苦又令人心痛;在《长物志》中的“园林雅韵”场景,文震亨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翻打跌扑的戏曲技巧更是让观众鼓掌叫好。“当小剧场遇见大梆子,以戏传情,细腻的感情直达心灵。”翟建蕊表示,这种低回婉转的面对面诉说,能够让观众和演员在一呼一吸间共同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音乐是展现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元素。《玲珑窗》在保持梆子声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壮的同时,融入了古琴、古筝、箫等音乐元素,为河北梆子腔增添了舒缓婉转、轻盈流畅的韵律美。此外,以往居于幕后的乐队走到台前,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乐队成员时而独唱、伴唱,时而搭腔,独特的演出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没想到河北梆子还能这么唱,抒情委婉的演唱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听起来特别畅快。”河北梆子老戏迷刘晓丽说,除了戏曲之美,演出中还穿插了不少和观众互动的情景,幽默诙谐,让观众惊喜满满。
相较于传统大戏,小剧场戏曲参演人数少、灵活性强。《玲珑窗》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自有团队为主创班底,青年演员与戏曲名家同台演绎,仅用8名演员就完整展现了剧中所涵盖的历史脉络和人生境遇,实现了低成本与高品质的有机统一,成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在市场化拓展上的积极探索。
作为参演者之一,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邱瑞德感触颇深。他表示,小剧场戏剧空间的特殊性使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互动更为直接、频繁,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和文艺爱好者,拓宽了河北梆子的传承与传播路径。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赵涛表示,近年来,各类小剧场戏剧广受欢迎。《玲珑窗》的创作打破了传统戏曲的窠臼,寻找艺术表达的多种可能,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满足了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新期盼。“根据专家与观众的反馈,我们将对该剧进行打磨提升,把它打造成剧院又一部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力作。”赵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