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企业发起“反内卷行动” 刘海明:企业“反内卷”当避免“剧场效应”
更新时间:2025-03-13 20:22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王彬 金卓帆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思想有观点,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
(视频由AI共同创作)
由一些头部企业发起的“反内卷行动”正在互联网上掀起不小的动静——
近日,“大疆不强制9点上班开始强制9点下班”“美的被曝强制18点20下班”等话题纷纷冲上热搜。
去年以来,国内多场重要会议都关注到了“内卷式”竞争。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近一个多月里,几家跨境电商、新能源制造业领域的省内头部企业也相继落地一周工作四天半的新机制。
潮声丨4.5天工作制落地,浙企“反内卷”动真格了?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
企业“反内卷”虽好,但请别制造“剧场效应”
俗话说:物极必反。在懒惰与勤奋之间,过度向一方倾斜,都可能造成过犹不及的问题。传统社会,将勤奋作为美德,这原本属于善意义务的范畴,有事业进取心者所选择的人生姿态。当这样的进取精神被外在因素当作强制性规定,勤奋带给勤奋者的不再是精神的愉悦,而是身心疲惫的精神枷锁。一些企业内部的“加班式美德”,勤奋就被异化成“内卷”。
当“内卷”变成所谓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亚文化在漠视劳动法的同时,也在损害着员工的身心健康。企业的内卷式竞争把工作时间的轴线当作面条不断拉伸,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的工作方式被贴上勤奋的标签,这是对时间伦理的曲解。法定的时间符合时间伦理,每周五个工作日,每天工作八小时,这样的时间限度就是道德的。相反,996之类的“大厂时间”,反而站到了时间伦理的对立面。失去道德根基的勤奋,这样的“内卷式亚文化”肯定行之不远。
认识到内卷之恶,采取积极行动“反内卷”,这本是对非道德的工作时间的“拨乱反正”,只是这样的“反内卷”行动应避免追求“剧场效应”。所谓剧场效应,就是根据舆论的反响调整“剧情”,掌声越大表演越卖力。企业的“反内卷”本该是良知的觉醒,自我修正过失即可。假如“反内卷”变成一种大张旗鼓的道德主张,看到有利可图的企业纷纷扛着“反内卷”的旗帜涌入这个赛道,这样的“反内卷”式交响乐制造的聚餐效应,怎不让公众反胃?
“反内卷”,不只在于避免职场的无意义内耗和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更在于尊重劳动法规,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通过打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营造乐观向上的工作氛围,解放员工的创造力,让每个人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