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站卡司官宣丨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大运河上的伤痕与救赎
更新时间:2025-07-23 02:43 浏览量:1
近日,由马伯庸小说改编的电影《长安的荔枝》正在火热上映中,电影围绕唐朝“小吏”李善德如何将岭南的荔枝在保鲜的情况下尽快运往长安这一情节而展开,将马伯庸的小说中独有的调度复杂人、事、物关系的叙事能力和想象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马氏”小说的特点,也体现在《两京十五日》的故事中,明朝的大运河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舞台剧《两京十五日》……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
大运河上的伤痕与救赎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以明代洪熙元年的历史悬案为背景。
小说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明仁宗朱高炽在迁都诏书发布后并未立刻死去,而是在一场巨大的阴谋中重伤昏迷。太子朱瞻基此时远在南京,必须秘密回京登基继位,以稳定朝局。在捕快吴定缘、官员于谦和医女苏荆溪的协助下,朱瞻基决定沿大运河奔逃回京。
十五日的时限、两千里的水路、多方势力的围堵,构成贯穿全剧的叙事主线。
大运河在明代不仅是漕运命脉,更是帝国权力的血管。沿着运河北上,明代社会的横切面被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2025升级版中对舞美进行了全面升级,巧妙运用戏曲中“趟马”的程式动作来呈现漕运场景。演员通过船桨划动、运河模型投影等手法,演绎大运河逃亡路线,同时用暖黄光表现漕工劳作的艰辛,冷蓝光暗示漕运背后的权力斗争等。
在场景切换上,2025升级版借鉴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原则,通过纱绫、灯光与音乐实现场景切换,全程无收光,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时空限制,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中。
剧中还多次使用长绢,蓝绢指代河流,红绸模拟烈焰,白布拟作巨石,黄缎隐喻龙柩。
这种“一物多喻”的舞台手法,实现了物质流动与意象转化的统一——运河所承载的商贸、信息与阴谋,在绸缎的翻涌中被转化为鲜血、欲望与权力。
太子朱瞻基初登场时,匍匐于南京宝船甲板寻找蟋蟀“赛子龙”,此时他对权力的认知仍停留在玩物层面。剧中有一段专门的斗蟋蟀桥段,用人扮演蟋蟀,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奇观。
历史上的朱瞻基对斗蟋蟀非常痴迷,甚至达到了“好促织,几忘其政”的地步,因而被称为“促织天子”。他的这种爱好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被写入了《聊斋志异》——《促织》一篇就以明宣宗好斗蟋蟀为背景。
虽然“促织天子”带有明显的调侃意味,但朱瞻基在位期间,明朝政治相对清明,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史称“仁宣之治”。
一个“促织天子”是如何成长为一代仁君的?《两京十五日》中给出了思考。
朱瞻基踏上逃亡之路的初衷仅为继承大统,此时的他对责任、对何为一国之君并不了解。
随着行程的深入,他开始直面民间疾苦,并通过与漕工、商人、白莲教信徒等群体的互动,逐渐建立起了对政治、民生的认知。
在角色塑造上,演员马鑫通过肢体语言将朱瞻基内心的成长进行了外化,他的步伐由踉跄转为稳健,眼神从迷茫变得坚定,这些变化吻合了朱瞻基从天真到成熟、从天家少年到一国之君的转变。
吴定缘是该剧最具矛盾性与成长性的角色。
其身份的双重性、行为与内在的反差以及与太子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小人物形象。
表面上,他是南京应天府捕头吴不平的养子,以酗酒、狎妓、懒散度日的形象示人。实际上,他是洪武朝忠臣铁铉的幼子。
铁铉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击退燕王朱棣,导致朱棣“新仇旧恨”,最终将其凌迟处死,家族遭受灭顶之灾。在大牢失火的混乱中,铁福缘落水逃生,失忆后被吴不平收养,改名吴定缘。
身份的双重性构成了吴定缘行为与内在的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他故意表现出颓废无能的一面,而一旦面临危机,他又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洞察力。例如在宝船爆炸案中,他不仅救下太子,还通过观察细节迅速作出判断;在面对白莲教时,他又能看出其中的阴谋与陷阱。
这种内在的清明与外在的颓废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他因失忆而产生的自我认知混乱。
从南京到北京的十五天,是吴定缘内心挣扎与成长的关键历程。
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身份觉醒、情感萌芽与价值观重构。
南京遇险后,吴定缘逐渐恢复记忆,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当得知身世真相后,他又陷入巨大的情感漩涡。
在“正阳门对峙”这场戏中,演员战宇的表演展现了角色内心的冲突——面对父亲铁父的悲剧,他悲怆不已,但并未因此将自己降格成为复仇的道具,而是开始重新思考仇恨、责任与救赎的关系。
苏荆溪作为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其形象塑造展现了导演对女性叙事的突破性思考。
她既是精通医术的女医师,又是因挚友殉葬而踏上复仇之路的反抗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她成为连接个体命运与制度批判的桥梁。
在治疗太子箭伤的场景中,演员王姿儒运用戏曲程式化的台步与手势,既展现医术高超,又暗示其内心的复杂情感,形成角色塑造的张力。
2025升级版中,苏荆溪的形象又得到进一步深化,导演通过新增“王景姝幻影”等片段,强化了其复仇动机的合理性。
吴定缘与苏荆溪的情感发展是推动剧情的关键力量。
从最初的相互防备,到逃亡途中的真心相待,再到明楼火海中的共同赴死,两人的情感变化与角色的成长形成互文。
随着剧情推进,两人的关系逐渐升温,肢体互动也更加亲密,如并肩行走时的同步步伐、对话时的肢体靠近,均暗示了两人感情的暗流涌动。
然而,苏荆溪的复仇使命与吴定缘的历史仇恨,使这段感情始终充满矛盾与挣扎。
最终,他们选择一同留在明楼的火海中,完成了对父辈悲剧的回应,也实现了自我价值观的重构。
明楼火海是《两京十五日》的高潮场景。
在2025升级版中,这一场景通过宫殿剪影镂空景片的坍塌呈现,强化了视觉冲击力。火海既是物理上的灾难,也是情感上的净化。
吴定缘与苏荆溪选择在此携手赴死,象征着对历史创伤的超越与对制度压迫的反抗。
与此同时,朱瞻基在面对两人的决绝选择时,肢体语言同样充满张力。演员马鑫起初身体僵硬,随后急步快走,最终无力地呐喊出“为什么不一起逃出去啊”——无论是权力高位者,还是身负伤痕的小人物,时代的洪流在此刻平等地淹没了每一个人。
吴定缘的成长过程在舞台剧中主要通过“双层木头椅子”进行呈现。
椅子最初代表帆船、房屋等日常物品,随着剧情推进,最终被放置在舞台中央,象征皇权,也暗示了吴定缘对权力的理解与超越。
苏荆溪的反抗精神则通过更具爆发力的肢体语言表现,在明楼火海场景中,她手持燃烧的青铜药炉冲向仇敌,灯光设计用冷白光突显其复仇决心,与暖黄光治疗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刚柔并济的表演风格,使苏荆溪成为剧中最具现代性的女性角色。
总体而言,2025升级版的《两京十五日》通过独特的肢体美学与写意的舞美风格,将马伯庸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了一场视觉盛宴,不仅展现出明朝漕运危机与权力博弈的宏大图景,更探讨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使作品更具思想深度。
历史不仅是宏大叙事,更是个体命运的交织与碰撞,这种小人物的大历史叙事,正是《两京十五日》的魅力所在,也是其艺术价值的核心。
2025广州艺术季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
2025年7月29-30日(周二-周三)19:30
广州大剧院 歌剧厅
票价:180 280 380 480 580 680
*本场演出开放乐池(因个人身高差异,乐池及A区1、2排座椅无阶梯,二、三楼前排有栏杆,各楼层部分靠边靠后区域/位置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受限影响(含字幕),如有介意请谨慎选购。)
时长:150分钟(无中场休息)
*中文演出,无字幕
*每人一券, 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演出票一经售出,不退不换,敬请留意。
识别二维码选座购票
6月19日起,下单指定票档可享套票优惠(套票请按对应票档张数下单,不再叠加会员折扣)
双人套票:1156(2*680)
986(2*580) 816(2*480)
学生票:广州大剧院学生银卡会员下单原价380票档座位,可享学生票价200元,每账号限购一张,不再叠加其他折扣。
*学生银卡9.5折优惠与学生票优惠共享名额(每账号限购1张)
*学生票入场要求:须出示本人有效学生证。
*本场演出暂不支持跨票价下单,敬请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