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排更应融入当代思考
更新时间:2025-09-07 08:00 浏览量:2
王润
1997年,在中央实验话剧院的黑匣子小剧场,第一次看到查明哲导演的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时,曾因该剧在空间、表演、思想上带给人的多重冲击而深受震撼。刑讯的声响、角色的喘息、绝望的眼神,小剧场的物理特性使观众与舞台近在咫尺,冯宪珍、韩童生等演员们极具张力的表演更是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和代入感。更重要的是,全剧的重点不是“会不会死”,而是“如何选择去死”,这种对“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的深刻探讨,剥离了历史的外衣,直指人心的哲学困境,对当时的中国观众而言,是一种新鲜的思想冲击。
当年看了演出后,迫不及待地找到萨特原著来读,发现导演对剧本的开头和结尾都进行了改编——增加了充满生活气息和对比的序幕:抵抗运动成员们起初快乐地歌唱舞蹈,突然枪声响起,暗场传来小孩的求救声,和平与暴力的瞬间转换,为后续的残酷剧情奠定了情感基调。更大的改动在结尾处,当游击队员们在枪声中死去后,导演增加了吕茜等人在墙上写下象征胜利的字母“V”的情节,这个具体且充满象征意味的动作,赋予了牺牲明确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萨特原著中更抽象深刻的哲学命题。萨特曾表示“这不是一个讲抵抗运动的剧本,我感兴趣的是极限情境以及在这种情境中人的反应”。因此该剧的改编曾让人产生一定的质疑和探讨。
2005年、2014年,《死无葬身之地》两次重排,都在小剧场上演,基本是原班演员阵容。尤其2014年,当时已经60岁的冯宪珍扮演20多岁的女游击队员吕茜,依然让人信服和感动。该剧也被认为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部经典之作。
2025年9月,查明哲导演第四次执导《死无葬身之地》,将该剧搬上了国话的大剧场舞台,不仅舞美设计有了一定的变化,演员也换了新阵容。但在表现手法上,这位“爱折磨人”的导演,依然遵循他的“残酷美学”,宏大的双层舞台结构、强烈的灯光和音效、极力营造酷刑的残酷场面,都力求带给人们情感和思想上的震撼。此版演出结尾,冰冷的舞台射灯如同审讯者的目光一般扫过全场,以“打破第四堵墙”的方式,迫使每个人进行自我拷问与反思。
但在新版的大剧场演出中,演员们的表演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放大”和“外化”,虽然十分认真卖力,但缺少人物之间真正的交流,也并非人在极致处境下的真实反应,而更多是在“演”各种极致的情绪状态——痛苦、愤怒、英勇……显得较为表面化,老版演员之间那种细腻、微妙、充满张力的心理交流与相互审判却鲜见了。也许,面对新一代观众,新的复排应当减少外在的感官刺激,而更应增加深刻的哲学对话;不应停留在表现人物的情绪状态,而更应探索人性在极限状态下的真实内心;不应满足于塑造反抗外界的英雄战士,而更应引导观众思考自由、选择与责任的永恒命题。 本报记者 方非 摄